close

二胎 房屋二胎 二胎房貸 二胎房貸利率 民間二胎 房貸請洽0975-751798賴經理 http://bossbank.com.tw/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神九問天 央企鋪路

——央企保障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側記回顧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的整個過程,不難發現,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發揮著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這些經歷瞭航天之旅的央企,會在即將到來的中國航天經濟時代為社會帶來更多驚喜浩瀚太空中,燦爛陽光下。北京時間6月18日上午11點47分。太空中的新來客,兩天前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轉入自主控制階段,開始尋找即將約會的“戀人”。52公裡外,已高居太空262天的“天宮一號”正在翹首企盼。5000米,400米、140米、30米……“神舟九號”在緩緩地靠近“天宮一號”。此時此刻,中國屏住瞭呼吸。北京、酒泉、西安的飛行控制中心內,成百上千雙眼睛盯著大屏幕,雖人頭攢動卻悄無聲息。茫茫太空中,兩個自重均超過8噸的龐然大物要想成功對接,必須有一定的速度差。這一數值過大有可能導致追尾;過小則可能擦肩而過。經過各參研單位的精密計算,這一速度差最終被確定為0.2米/秒。14時07分,萬千目光註視下,“神舟九號”依偎到瞭“天宮一號”的懷抱。12把對接鎖逐一打開,對扣並鎖緊。對接機構的燈光緩緩熄滅,二者開始以7.8公裡/秒的速度並肩繞地飛行。“神舟九號”艙內,第二次飛上太空的航天員景海鵬和他的兩個夥伴劉旺、劉洋開始準備“問天”之旅。由於太空是無重力狀態,每一個看起來輕松的動作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三個人的密切配合下,“神舟九號”飛船通往“天宮一號”的三重門被依次打開。17時06分,三名航天員順利漂浮進天宮一號實驗艙,並向全國人民揮手致意。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圓滿完成!“交會對接技術是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和組裝大型空間站乃至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不少業內專傢一致評價稱。以此為標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全面掌握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三項載人航天基本技術的國傢,為中國在2020年建造獨立自主的空間站奠定瞭堅實基礎。地面上,如潮的掌聲此起彼伏。就在這所有中國人都激動不已的特殊時刻,有一個群體的激動心情更是超乎尋常。他們,就是以中國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等為代表的參研單位。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嫦娥衛星,包括此次成功交會對接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無不凝聚著這些國有企業的心血和智慧。正是他們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搭起瞭中國的登天梯,鋪就瞭中國的問天路。托舉神九的力量與中國歷次航天活動相比,此次“神九問天”的難度堪稱最大——三名航天員不僅要實現“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手動對接,而且要首次進入在軌的“天宮一號”駐留數日,並開展空間科學應用與試驗。此外,對接還要全程在陽光下進行。這些因素,對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各個環節提出瞭極高的技術要求。值得關註的是,美國和前蘇聯早期在實施航天器交會對接任務時都曾有過故障發生的情況,造成任務失敗甚至導致航天員傷亡。顯然,這考驗著中國航天領域乃至所有參研單位的實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統涉及學科領域廣泛、技術含量高度密集,全國100多個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和數十萬工作人員承擔瞭研制建設任務。與以往一樣,中國電科集團是此次測控通信系統的主力軍,同時承擔著航天員系統、發射場系統、運載火箭系統、著陸場系統、飛船系統等大系統的裝備和元器件的研制與生產。繼去年在交會對接中的出色表現後,航天科工集團的微波測量雷達、飛船返回γ高度測量裝置、“天宮一號”推進劑貯箱金屬膜盒等產品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其研制的環控生保、醫監醫保系統部分產品被譽為“太空空調、廚房、醫院”,為航天員的工作、生活提供極大便利。除航天軍工企業外,還有不少其他領域的國有企業積極投身其中,並做出瞭突出貢獻。太空環境復雜,對航天員所穿的服裝、鞋靴有著特殊要求。以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為例,航天員腳上的交會對接防護靴必須具有防靜電、抗輻射、防刺穿等特性。在神五之前,該產品依賴進口。新興際華集團所屬的際華股份上海特種鞋靴分公司毅然挑起來瞭航天靴系列產品的研制重擔,並取得重大突破,填補瞭我國航天裝備的空白。事實證明,在神五至神九的歷次飛船測試、發射、運行和回收的各個階段,新興際華集團(601718,股吧)提供的系列航天靴性能穩定,為航天員的飛行作業提供可靠的保證。除此之外,中鋼集團下屬的吉林神舟碳纖維公司為飛船提供瞭軍用碳纖維;中國石化(600028,股吧)提供瞭長城航天潤滑產品,確保瞭航天器的飛行穩定性和導航精準性;中國聯通(600050,股吧)和中國電信等電信運營商則保障瞭發射通信信號的穩定。地方國有企業也積極參與這一重大活動。重鋼集團下屬重慶鋼鐵(601005,股吧)研究為神九提供瞭30多種黑色金屬材料;太鋼集團則一直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不銹鋼、電磁純鐵的唯一供貨商;包鋼稀土(600111,股吧)院生產瞭用於火箭定位、導航的關鍵器件——釤鈷永磁輻射環;太重制造的921塔架成功托起瞭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系列飛船,被譽為“功勛塔架”。開啟航天經濟時代“神舟九號”發射成功後,有人提出中國航天活動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不如將這些投入直接用於社會發展或者是民生改善。實際上,這種想法很不科學,也與實際情況不符。美國“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到1972年結束時,花掉瞭美國人240億美元。卻帶來瞭高達幾千億美元的民用市場。美國航天專傢巴基曾表示:“太空技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人們很難意識到這點。”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裡芬也認為:“我們沒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但是我們創造瞭整個新市場和經濟增長的動力。”國傢航天局新聞發言人張煒亦表示:“中國對航天活動的投入與國民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也保障瞭航天事業的又快又好發展。航天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明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可以看到,不少航天產品就是本身為社會服務的。比如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氣象研究、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監測的“風雲”氣象衛星;比如應用於國土資源調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的地球資源衛星……數據顯示,“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自1998年投入運行以來,對西北太平洋(601099,股吧)及南海生成的近300個臺風、登陸中國大陸的近百個臺風監測無一漏網。此外,一些航天活動中積累的技術可以轉化成為民品。比如航天科工集團將航天技術巧妙地應用到大型活動安保、智慧城市建設,還開發出瞭高樓滅火系統,直接服務於經濟發展和公眾生活。此外,航天技術在通信廣播、導航定位、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方面也有廣泛應用。更重要的是,航天活動的開展和實施,還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深層次的變化。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在倡議“863計劃”時,曾有過這樣的表態:“高新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得自己做,要花時間、花力氣;隻有大項目才能凝聚人才,鍛煉人才。”以“神舟九號”發射為代表的航天活動,就是這樣能夠實現技術突破、鍛煉人才的大項目。伴隨著神九升空,中國擁有瞭航天關鍵鋁合金材料的生產能力。航天關鍵鋁合金材料具有性能要求高、品種規格多、構件尺寸大的特點,此前隻有美國、俄羅斯能完成該產品的研制工作。一直承擔著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提供鋁合金材料的中鋁公司西南鋁業最終通過自主研發,成功打破瞭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西南鋁總經理李鳳軼介紹說,航天軍工領域的不斷突破,有效抬升瞭西南鋁的創新實力,為西南鋁建立瞭精細化、標準化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使得西南鋁不斷填補國內高精鋁板帶的空白,帶動中國鋁加工業不斷進步。一次航天活動,涉及瞭從通信到食品,從電子到機械制造等幾乎所有產品領域。而航天活動的一次次成功,就會一次次突破這些行業的天花板,加強這些領域的科技實力,從而抬升中國整體的工業水平。此外,通過航天系統工程的綜合集成,用並非一流的元器件、原材料,生產出一流的終端產品,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也是載人航天工程提供給全社會的寶貴財富。在這種趨勢下,中國航天產業的發展,不僅會帶動整個高科技產業群的發展,而且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強的競爭力。案例一航天科工:守護航天大安全“精於安全”的理念,不斷升級的技術水平,迎難而上的企業精神,是航天科工集團書寫航天領域“大安全”篇章的要訣文 | 本刊記者 劉青山6月29日上午圓滿結束在太空的各項工作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分離,按照計劃將返回地面。地面上,無數雙眼睛盯著大屏幕、小屏幕,無數張臉上寫滿瞭期待。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許達哲以及航天科工科研人員的內心更是興奮與緊張交織在一起。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支柱企業之一,航天科工為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提供瞭微波測量雷達,飛船返回γ高度表,火箭電源、飛船電源,“太空廚房、太空醫院、太空空調”等環控生保、醫監醫保產品,以及晶體元器件等諸多重要產品。在飛船發射階段、交會對接段以及航天員駐留天宮一號期間,航天科工的各項產品表現出色,成功保障瞭航天員在太空的健康,保障瞭上述航天活動的安全進行。這叫教航天科工技術人員如何不欣慰?但是,這並不代表航天科工保障任務已經圓滿完成。飛船尚未安全著陸,航天員尚未安全出艙,此次航天活動最終結果尚未揭曉。這些,仍有賴航天科工的航天產品發揮作用。肩負著如此的重任,這叫航天科工技術人員如何不緊張?“回收一號發現目標!”一聲響亮的口令,把許達哲的思緒從太空拉回飛控現場。監控數據顯示,飛船已經進入瞭黑障區。航天科工研制的“回收一號”雷達再次不負眾望,準確、及時地捕獲瞭飛船返回的軌跡,為準確定位飛船著陸點提供瞭精確數據。所謂黑障區,是指高速飛行的飛船進入距離地面120公裡〜40公裡高度的稠密大氣層時,將與周邊的大氣摩擦產生高溫,導致大氣分子電離化,會在飛船表面形成一層隔絕地面遙控設備的離子殼。這一段地面其他設備很難掌握飛船動向的區間被稱為黑障區,也是最令人擔心的一個階段。為瞭給飛船鋪就回傢坦途,由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研制的LM-313雷達挺身而出。該雷達負責專門跟蹤飛船返回過程中特別是在黑障區內的動向。此前,該雷達已連續圓滿完成瞭“神舟一號”到“神舟八號”的8次跟蹤任務,被稱為“回收一號”功勛雷達。6月29日上午10時,直到在顯示屏上看到“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內蒙古中部草原時,23所雷達技術負責人才長舒一口氣。安全,是航天科工著力追求的目標,更是航天科工眾多產品發揮的突出作用:53大類181個齒輪部件精確傳動,完成交會對接程序中緩沖、捕獲和連接密封等環節任務,保障對接安全;數千隻高性能的晶體元器件如同心臟為飛船的各個系統提供信號源,維持運行安全;溫控閥、自鎖閥、自控閥等閥門,維持儀器儀表及天宮、神九艙內環境溫度恒定,確保航天員安全;對上百個軟件版本、數百萬行源程序進行瞭獨立評測,維系軟件指令安全……許達哲表示,“大安全”是航天科工發揮航天技術優勢、助力國傢經濟社會乃至空間事業發展的現實追求。“多年來,航天科工致力將創新優勢向國民經濟領域拓展,為經濟安全、城市安全、百姓生命安全打造出一道道綠色長城。如今,航天科工‘大安全’技術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未來將在航天領域做出更大貢獻。”太空之傢神女飛天,千年夢圓。當無數人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的成功飛天而歡呼雀躍時,地面上,同樣是一位女同胞,正在默默地守護著劉洋和另外兩名航天員的健康和安全。她叫樊賀斌,航天科工四院紅峰控制公司副總設計師。她和她的團隊,為航天員成功營造瞭一個太空之傢:“太空廚房”——為航天員烹飪美味佳肴,“太空空調”——為航天員提供宜居環境,“太空醫院”——為航天員適時檢查身體。在“大安全”戰略的指引下,航天科工集團不僅致力於保障飛行器的運行安全,還時刻將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安全、健康記掛心頭。盡管航天員都是優中選優,但畢竟太空環境復雜,他們在飛行器內的身體狀況直接決定著載人交會對接的成功程度。如何能在最少的空間內,以航天科工技術優勢搭建起能夠反映航天員身體狀況的“太空醫院”,樊賀斌和她的團隊從1993年就開始思索並實踐。將近20年時間裡,樊賀斌帶領同事們,先後研制瞭15種產品,一座全自動化微型“太空醫院”終獲告竣。在紅峰公司產品陳列室,10餘種小至煙盒大小、最大不過成人巴掌大的銀灰色長方體裝置依次排列。樊賀斌介紹說,這些產品安裝在飛船和天宮目標飛行器上,就可以比喻為“太空醫院”。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產品,很好地完成瞭神舟九號飛船三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監測。醫監生化檢測裝置是該系統配套產品之一,主要功能是將收集到的航天員尿液與生化試劑充分混合後,通過SPR技術檢測航天員尿液中的生化指標,並將采集的數據傳輸給醫學信息管理主機,為航天員醫監醫保提供依據。該裝置的研制在國內屬於技術空白,無可借鑒技術,項目組查閱大量資料,咨詢專傢,通過反復討論修改,最終確定瞭技術方案。樊賀斌透露,生化試驗從早8點到凌晨3點,每隔幾分鐘就要操作一次,最長的時間間隔是8分鐘。在試驗的十幾個小時中,試驗人員薛東峽吃飯、上廁所都要在這8分鐘內完成。一個生化試驗往往要做一個月,打地鋪、吃盒飯、戰通宵。薛東峽說:“產品合格瞭,我也煉成瞭鐵人。”飛船內空氣流量的大小、冷熱氣體的交換、溫度和濕度的高低,不僅影響著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舒適度,而且還對各種設備的正常運轉產生影響。為此,樊賀斌帶領同事們完成瞭一整套氣體流量調節裝置、航天服溫控調節裝置。為瞭方便航天員進行操作,項目組經過艱苦攻關,設置瞭自動電控和手動觸屏輸入兩種模式,同時,還設置瞭微風、大風、強風等5個擋,航天員可以根據個人習慣以及環境變化,選擇操作模式和適合的風速。民以食為天,航天員也不例外。為瞭讓航天員獲得更好的營養,航天科工四院還為“神舟九號”特制瞭一座太空迷你廚房。這個廚房沒有鍋碗瓢盆,但在這裡面,不僅能夠做米飯,還能夠烹制“魚香肉絲、宮爆雞丁、水煮魚片”等熱氣騰騰的美味菜肴。守護最後一米飛船返回途中,速度高達7.9千米/秒。盡管有降落傘,但飛船即將著陸時,還是面臨不小的挑戰。飛船能否實現“軟著陸”,關系著此次載人交會對接是否能夠畫上圓滿的句號。為瞭守衛飛船著陸的這最後一米的安全,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用瞭19年時間。19年時間,二室γ高度表組人員新老交替;19年時間,這支團隊逐步成長。首任課題負責人張志譜為項目殫精竭慮,引發心梗住進瞭醫院;繼任課題負責人李祥林,面對任務緊壓力大的研制任務百折不撓;退休返聘的楊惠堂,年近七十還和年輕人一起為課題組奉獻打拼。現在,這個課題的第一負責人,是一位年僅34歲的主任設計師。接過項目組大旗的王征,為瞭更全面瞭解技術,帶領隊伍翻閱瞭無數檔案資料、歷經瞭無數的試驗驗證。γ高度表,因含放射源而讓不少人談“γ”色變。在外場試驗中,試驗隊員需使用僅一米左右的操作桿進行放射源操作。在嚴格執行安裝作業規程條件下,即便操作人員熟練操作,也要暴露在輻射環境中數十秒。但說起這令外人發怵的放射源時,試驗隊員卻淡然一笑,說:“把握好‘吃的劑量’吧!”。19年的奮鬥過程中,課題組不僅僅低頭“趕路”,更註重抬頭“看天”。高度表組提出瞭“創建學習型團隊”的目標,以學用結合、邊學邊用為指導思想,通過專業論壇、專傢講座、專題研討等方式,走出瞭一條變“少數學”為“全員學”、變“泛泛學”為“重點學”、變“枯燥學”為“生動學”的學習體系,促進瞭隊伍的整體提升。神舟九號騰空時,他們仍在默默耕耘;當所有人都在為實現載人交會對接而歡呼鼓舞的時候,他們依然在埋頭攻關。6月29日9時50分,當神九返回距離地面10公裡時,主傘張開,距離地面9米,γ高度表開始加電工作時,他們一致抬起瞭頭;當返回艙距離地面約1米高時,γ高度表給出點火指令,火箭發動機點火產生反推力,飛船成功實現軟著陸,航天員安全出艙時,他們才露出瞭會心的微笑。案例二中國電科:通聯天地如果說火箭和飛船是幕前的英雄,那麼中國電科負責的測控通信就是幕後的導演。離開瞭航天測控的飛船,就像那斷瞭線的風箏文 | 本刊記者 劉青山“天宮一號”裡,航天員劉旺熟練地吹起瞭口琴。收起口琴,他向著面前的屏幕說著什麼。原來,6月21日是他妻子的生日。劉旺正在跟他的妻子進行天地實時雙向視頻通話。迢隔天地,“天宮一號”裡的航天員是怎麼實現跟親人私密通話的夢想呢?這就要靠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通信系統的保障。“通過我們研制的設備,可以實現視頻圖像的雙向傳遞,讓航天員和地面人員進行實時圖像交互。”中國電科高級工程師馬厚勇介紹說,飛船上的視頻信號傳輸下來,地面站的天線進行接收,再通過IP網傳輸到指揮中心,這樣地面指揮中心就能看到航天員的樣子瞭。地面指揮中心的視頻傳到飛船上,就是這個過程的逆向。聽起來簡單的過程,實現起來並非易事。數年前,“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手舉五星紅旗向全國人民傳達問候時,全國人民都可以看到他,他卻無法看到北京飛控大廳的情況。“航天員如果長時間隻能看到隊友,而看不到其他人,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劍介紹說。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電科經過多年艱苦攻關,建立瞭一套依靠中繼衛星和地面工作站配合的全新天地通信系統,實現瞭航天員雙向視頻的夢想。馬厚勇介紹說,這樣一來,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內進行操作實驗時,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傢可以通過視頻對其進行指導。同時,實現雙向視頻傳遞,讓航天員看到飛行控制中心的情況,甚至能夠與親人們實現面對面交流通話,可以消除他們的寂寞感,讓航天事業更加人性化。在此次“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八大系統中,中國電科是測控通信系統的主要力量。“所謂測控通信系統,就相當於放風箏時的風箏線。”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傢馬林介紹說,航天測控控制著飛船的點火發射、飛船和火箭的分離、飛船的入軌、太陽帆板的展開、瞭解飛船運行情況、飛船的變軌、和宇航員通話、保證飛船安全落地等重要環節。“可以說,火箭和飛船是幕前的英雄,而測控就是那幕後的導演,離開瞭航天測控的飛船也就像那斷瞭線的風箏。”此外,中國電科還承擔瞭航天員系統、發射場系統、運載火箭系統、著陸場系統、飛船系統等大系統的裝備、元器件的研制和生產,共研制和生產瞭488個品種的產品,為圓滿完成“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漫天張密網“酒泉雷達跟蹤正常!” “渭南雷達跟蹤正常!” “太原雷達跟蹤正常!” “青島雷達跟蹤正常”……“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後,從電視直播中,觀眾可以清晰聽到航天指控中心大廳裡傳出類似的報告聲。他們報告的,就是中國電科雷達跟蹤監測的結果。6月16日的電視直播顯示,執行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於18時37分發射升空後,立即被酒泉的雷達監控站捕捉到,隨後位於陜西渭南、山西太原、山東青島的測控站,也相繼發現並監測著神九的飛行軌跡。地球表面71%是海洋,隻有29%是陸地,雖然陸地上建有十幾個地面監測站,但為瞭在更廣闊的范圍、更長的時間裡實現對“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的測控,遠洋測量船是必不可少的。對接任務要求地面天線對“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實現精確、遠端控制,為此,中國電科在“遠望號”測量船上安裝瞭第三代衛星通信天線設備。與以往隻有一副天線不同,第三代天線設備包括3.8米口徑和7.3米口徑兩副天線,其中的7.3米直徑天線是目前國內口徑最大的船載天線。受地球曲率影響,每個地面站或測量船隻有7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以對飛船進行測控,即便所有的地面站和測量船測控時間加起來,也隻能對飛船實現20%的測控率。在飛行的80%時間裡,飛船都處於和地面失去聯系的狀態。為瞭能真正實現對飛船的全天候測控,中繼衛星應運而生。中國電科高級工程師楊志國介紹說,憑借站得高的優勢,兩顆中繼衛星可以實現對飛船80%的測控率。中繼衛星不能單獨工作,必須依靠相對應的地面工作站進行數據傳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作為總體單位負責中國中繼衛星地面站的建立、維護。由此一來,中國電科憑借地面的測控站與天上的中繼衛星的密切配合,用無形的電波為遠望號、北京航天指揮中心和“天宮一號”、“神舟九號”飛船間架起瞭一道空中橋梁。十年煉神眼交會對接,是此次“神舟九號”發射任務的核心環節。所謂交會對接,就是“天宮一號”在前邊飛,“神舟九號”從後邊追上去,然後兩者連接在一起。在浩淼的太空中,“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比兩粒微塵也大不瞭太多。更可怕的是,兩者的時速高達28000公裡以上。一絲細微的偏差,也會讓“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擦肩而過。因此,曾有專傢比喻說,這就好比在幾百公裡外拿一根線去穿針。為瞭讓這個穿針的過程準確無誤,科研人員想瞭不少辦法,僅雷達就設置瞭三種:二者相距百公裡的時候,是航天科工集團研發的微波測量雷達捕獲目標;當距離縮短到50公裡時,飛船上的無線電雷達也開始發揮作用;10公裡以內,由中國電科研發的激光雷達接棒,一直引導到二者相會。中國電科總經理熊群力介紹說:“在‘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中,激光雷達性能穩定可靠、測量參數及時準確,為交會對接任務的順利完成發揮瞭關鍵作用。”然而,這份榮耀來得並不容易。為瞭這一成功,中國電科已期待瞭10年。1998年,當人們對激光雷達概念還比較陌生時,中國電科就抓住瞭激光在航天應用領域的獨特優勢,自主研制瞭激光雷達原理樣機。2002年,該項目正式立項,經過十餘年反復實驗、修正,在“神舟八號”上得以正式應用。為瞭充分驗證這項技術,獲得比較接近太空環境的遠距離測試數據,這支年輕的團隊轉戰大江南北,足跡北至內蒙古,西至青海,南到雲南。10年間,走過6個省市,行程10萬餘公裡。而很多實驗,往往需要把一個技術拆開來做,這個城市做一個,得一個數據,那個城市再做一個。最後,把所有的數據匯總,得出一個整體鏈條。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項目的核心團隊20多人的平均年齡隻有30歲。剛滿30歲的劉果和封治華已是團隊的核心成員。劉果回憶說,有一次,在青海海拔4000多米高的山區,22個人冒著高原缺氧的危險,背著20多公斤的設備爬上無名山頭,用最短的時間架起實驗設備,換來瞭激光雷達威力實驗的第一手數據。據介紹,為“神舟十號”研發的激光雷達已經交付。研發團隊將會總結今次神九和天宮的對接情況,對神十軟件再修正完善。神九展新翼“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兩次交會對接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從電視直播裡看到,與此前的神舟系列飛船一樣,“神舟九號”有一副寬闊的翅膀。那是一對太陽能帆板,肩負著為“神舟九號”飛船提供電力的重任。從火箭發射點火後到神舟飛船和火箭分離,太陽能帆板展開前,飛船的電能由蓄電池提供;太陽電池陣展開後對日定向,開始將太陽光能轉變為電能,一方面提供飛船平臺電能,同時給蓄電池充電,滿足飛船在無太陽光區域即地球陰影區的電能需求。與“神舟八號”相比,“神舟九號”不僅增加瞭對接機構,而且搭載瞭三名航天員。飛船的返回艙、推進艙內,也增加瞭不少新設備,大大增加瞭電力的消耗。為此,中國電科的科研人員開動腦筋,開發瞭一種名為三結砷化鎵的新型太陽電池。中國電科為“神舟九號”飛船研制的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陣,平均光電轉換率為27.56%,光電轉化效率提高瞭50%以上。發電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去年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所用的電池陣相比也提高瞭0.16%。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陣不僅轉換效率高,而且抗輻射性能好。“神舟九號”飛船運行在320〜340公裡的近地球軌道,空間環境中的紫外線、電子、質子等空間粒子都會對太陽電池陣產生影響,產生性能衰降。為確保太陽電池陣在任務期間的安全性、可靠性,滿足能量的需求,太陽電池的性能越高、抗輻射性能越好,在任務末期的性能衰減越小,從而可以在任務開始和結束時都能很好的滿足飛船的電能需求。毫不誇張地說,“神舟九號”的太陽電池陣就是飛船的生命源泉,中國電科研制的高質量高可靠的電源產品保障瞭它的生命能量。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7-06/143271802.html

房屋貸款人
arrow
arrow

    yqo18bv12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